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蒋志鑫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蒋志鑫画评(三则)

2012-07-10 16:38:0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蒋志鑫
A-A+

激情逐笔 心潮追浪

——看蒋志鑫的大水系列(论文节选)

   蒋志鑫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激情的艺术家。他常借大塬大河抒写大情大怀,但对艺术而言,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说,关键在于画家以什么样的水平、质量、胸襟、才情、个性去画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喜欢蒋志鑫画的大水,如《天歌》、《咆哮》、《天地洪荒》、《天泻铜液》等,虽然这些画在他的作品中不占多数,但前景可观。

  这些画都较大,最大者《天歌》高两米半出头,长五米半不足。激流险浪铺天盖地,笔舞墨喷横贯而下,是大水系列中最精彩的一幅。除近岸山石略有败笔外,整体上不能不令人称绝,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元气淋漓,神工鬼斧,浑然天成。气势磅礴一词可以同时形容他的笔墨、他的激情,以及他笔下的怒涛。也就是说,形、笔、墨、色、情、景、意、境在这件作品中达到了相当难得的融合。以大写意笔法和浪漫激情画大涛大浪而达到如此水平者,以往未之见也。

  大写意是胸中大块大垒奔泻而出的产物,博大胸襟注入笔端是采用大写意手法的内在动力。大写意理同狂草,笔墨走势才是生命表达的直接载体。现在的写意画到处可见,但大多是追求一种样式和套路,貌似写意实则无意可写,或内气不充而夸称大气,于是运笔不见情思,落墨不见心性,空陈写意笔法之姿,徒有横涂纵扫之态,此写意之伪也。蒋志鑫的水图,笔下有奔涌腾跃的真生命、真激情、真冲动,此可贵者一也。

  苏东坡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正是从法度森严的意义上,我认为蒋志鑫笔下的大水优于大山。以《天歌》为例,它的气势恢弘,却没有追求大气势者多有的“大而无当”之偏;它的基本技法是泼墨,却没有用泼墨者易出现的“墨猪”之弊;它强化了肌理层次的复杂性,却没有做肌理效果者多易滑入的“杂耍”之病。时下多见夸称大写意者只讲豪放而不精法度,此写意之误也。蒋志鑫的《天歌》有如微观结构丰富复杂而整体气势又浑然一体的交响乐,激情狂放却不失法度,此可贵者二也。

  写者,泻也。胸臆无障碍直泻而出,真性情方可自然发露。因此作画需进入物我两忘、放浪形骸、怀抱散开的自由状态,甚至进入半醉半梦的无为状态。写意,尤其是大写意,不能笔笔拘法,笔笔拘理。随机性、偶然性、意料之外在创作中不仅不能排除反而需要发挥。一切靠艺术家心中无形的尺度把握,靠艺术家的功、才、胆、素养、悟性把握。时下常见一些名家刻意求法而法失,刻意求随意而不随意,刻意求自由而不自由,刻意求天然而成为做给人看的天然,从而失去了真正的天然。此写意之枉也。蒋志鑫的水图中的运笔施墨颇有几分颠狂醉态,奔放、随意、恣肆、放纵,妙在不经意中有严谨结构,偶然中常有意外精彩,此可贵者三也。

刘骁纯

感天籁,悟潜通,游无穷

——读蒋志鑫的“天籁系列”(论文节选)

   我对“天籁”分外感兴趣,没想到邂逅一位对“天籁”同样感兴趣的画家蒋志鑫,真可谓知音巧遇,相见恨晚!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但是爱大美、寻大美者,必须听懂其“不言之言”,这就是“天籁”。蒋志鑫在川藏,在亚丁,在香格里拉,听懂了只有他能听懂的歌,体验了“人籁”与“天籁”的神奇共鸣!好似浴火重生的他,归来创作了10余幅丈二匹“天籁系列”。他也许得天籁之物能和灵能,冥冥之中像有什么力量在推动,这批作品,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将大丰富寓于大简单,将大对立化于大圆满,登上了自己创作历程的新高峰。

  蒋志鑫的“天籁系列”之所以在大写意山水画中脱颖而出,得到画坛一致好评,正在于他经过长期的艰苦寻求,灵魂经受了庄严洗礼,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感悟了大宇宙(天籁)与小宇宙(人籁)的潜通之道。

  天籁是宇宙之大道,人籁是人心之一德。去蔽敞门,则天籁人籁通,大一之美现。

  蒋志鑫人大画大。这不仅指大个、大手、大笔、大纸,而且指大胸怀、大气魄、大理念、大气象。

  蒋志鑫人一画一。这不仅指人生操守的专一,而且指艺术追求的专一。他不会钻营,不善炒作,纵浮躁风吹、商品潮涨,亦不为所动,仍以虔敬之心,历经生死磨难,三赴圣洁的雪域高原,张开七窍聆听天籁,他终于如愿以偿。

  锁定了通天下“一”气的“大”方向,下面重要的便是“画修养”了。在这方面蒋志鑫还有很大的余地有待努力。愿他在语言和图式上再求精深,再创独特,得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

翟墨

黑白净界 梦幻南极

    蒋志鑫的大写意山水,从黄土系列、大河系列、大漠胡杨系列到天籁、圣湖及昆仑系列,最终在他擅长的书法里找到了着力点:画面构图越来越简单,笔墨越来越厚重,景物越来越抽象,笔下的“象”与“境”逐渐从形体结构走向笔墨结构,从而把他的大气、霸气表现在他的笔墨里、表现在他的线条和墨块的气象里了。那么如今当他望着“苍穹对接,亘古静穆”的南极,面前的这些亘古冰山与香巴拉的雪山当如何对接?南极冰雪世界的“动”与“静”跟中国笔墨的“黑”与“白”又当如何融合演绎呢?

  在宏篇巨制的《俯瞰南极》画面正中,拂面而来的就是他惯常使用的中锋长披蔴狂草画出的南极大陆的岩石结构,岩石四周却是用对他来说已经久违了的泼彩补白造势画成的海水。随着如椽巨笔造就的扶摇而上极具动感的蟾岩陡壁与蓝黑相间水墨交融迂回沉静的海水形成的巨大反差与和谐,给人一种不同凡响的感觉。另一幅丈八巨幅《南极溥雪》画的是大雪中的南极,画面里冰川开裂后露出黑不见底的水面,浮冰上是中锋画线然后皴擦出来的冰凌冰挂,整个画面基本没有留白,画面追求一种灰调子造成的特定肌理,透露出雪中南极冰雪世界的幽静与神秘。

  常年冰冻雪封的南极,在人们的想象中它应该是一个白色的世界,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却看到一幅黑色的《南极印象》:在水墨晕染衬底之后,画家还是采用中锋披蔴挥洒出满篇粗细不一长短不等或遒劲有力或柔软飘逸的线条,这些线条除略有大致方向感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指认的“形”和“象”,然而就是在这一片黑色线条的抽象组合中我们能够感到一种律动、一种气韵、一种远古的神秘和现实的冲动!从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天籁系列》里的些许绕梁余音,也可以由此看出蒋志鑫书法入画的试验已经进入何等出神入化的境地。

  当然,这些南极的画并不仅仅是画家对自己过去的简单延续和重复。《南极印象》之二先用中锋披蔴的粗旷线条,在画的中间部位写出山的造型;再在画面下部以破笔淡墨画出海水;而画面上部的云又是用中锋拖笔捻出,一笔过去有浓有淡自然成形。画面三个部分三种画法,黑白相间、刚柔相济,画面舒展寥廓,笔意墨韵悠远。《南极印象》之四与之十六画的是雪云交融,在一片没有地平线的冰天雪地中表现云的动势和山的静态,其中以中侧锋淡墨颤笔写出雪的厚度的手法十分精到。《南极天堂湾》中用宿墨以很慢的没骨用笔,侧锋平扫,行笔很淡,为寻求灰色效果而尽量让线条不明显,着力表现出一种静谧淡远的感觉。《南极印象》之二十六与三十二,均侧锋造势与中锋破笔相结合,突显山的立体感,画中宿墨、没骨缓慢沉静,又以中锋颤笔画出了雪的节奏感。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张画南极的“白画”《梦幻南极》,画中表现的是清澈见底的海底世界里一块玲珑剔透的浮冰造型。此画的难度在于要表现出一种“白”中之“白”的效果。画家充分调动了自己多年来对中国宣纸渗水晕染特性把握的经验和笔法墨章变化的功力,采取淡墨与水多次轮番泼洒晕染的办法,准确掌控行笔轻、重、快、慢的时间和水墨浓、淡、干、湿的空间组合,最终成功实现了一次由中国毛笔、水墨和宣纸的三种工具材料的独特魅力胶合融会的艺术造型。画面朦胧而又清晰,极具透明感。画中有“形”有“象”,在一种似乎飘忽不定的景深之中冰柱的固体形状和浮动的水流之间形成自然的默契神会,从而将南极海底呈现为一个有动有静有情有境的审美净界。

  可惜在蒋志鑫南极创作中这种画为数不多,如果更多一点的话将会如何?我想,虽然中国绘画史上已经有过一个“白龚”、“黑龚”之说,或许在擅长用中国笔墨画黑画的“黑蒋”之后会出现一个“白蒋”,也说不定。

2012年7月10日草于北京平西王府169号画家苑紫藤阁

戈渐离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蒋志鑫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